源饪是什么?世间美食,居然是95%的源饪+5%的烹饪
先导篇
挖掘鲜为人知的饮食真知
创立别具特色的饮食体系
内化生命体验的饮食意蕴
我是荖猎户,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饮食体验!
笔者按:提到美食,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烹饪之功。的确,煎炒烩炸,哪一样离得开火烹?似乎火才是美食的源头。然而,我们好像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,那就是水可能才是美食的精华。从种类上来说,以水为体的源饪包括发酵、水发、冷冻、腌拌、刺生等,丝毫不逊色于火烹的丰富,而从体量上来看,世间的美食,甚至有高达95%是通过源饪制造出来的,而我们习惯的火烹的体量呢,无非只有5%而已。对此,你还别不信,且听猎户君细细道来。
一、为什么如此恶心的食物却能让人趋之若鹜?
放眼全球,我们先抛开那些让人馋涎欲滴的顶级珍鲜食材不看,把目光瞄向那些让人感觉恶心之极却又让人趋之若鹜的食材,看看它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。
美洲大陆最北端的极寒之地,是因纽特人亘古以来的聚居地,这儿的人喜欢一道叫“基维亚克”的“美食”。说它是“美食”,但如果这道食物端上餐桌,所有人可能都会觉得这个称呼实在有点“过分”。因为它黑乎乎一团,不但看不出来是什么原料,而且上面还有羽毛。味道嘛,简直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,不用怀疑,臭鳜鱼在它面前绝对是香的。
基维亚克的制作方式是将捕来的小海雀放入新鲜的海豹皮内,尽可能撑满海豹皮,一般一只海豹皮内需装500只小海雀。然后排除皮中的空气,在缝合处涂上海豹油防止苍蝇叮咬,再用大石头压住,半埋在冰冻的土地里,土地以上的部分用石头压住。
就这样自然发酵三个月后,就可以食用了。享用“美食”的时候,直接拔掉小海雀的尾巴,从它的肛门把内部已经发酵腐坏的内脏全都吸出来。当然,不是吐掉,而是吃掉。
是否想想就会作呕?不,恰恰相反,食用时你一定会得到海绵般的口感和极为刺激的味觉享受。而且,它还是因纽特人招待客人时必须拿出来的上等食品。
(基维亚克,图片来源于网络)
另一种,相信有更多人会熟悉,那就是卡苏马苏奶酪,产自意大利。这种奶酪臭气熏天,更夸张的是上面还爬满了咀虫。本来,发酵是奶酪制作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步骤,然而,卡苏马苏却不走寻常路,它的发酵不是引入某种菌群,而是酪蝇幼虫。制作卡苏马苏时,需要招引酪蝇在山羊奶酪上产卵,虫卵孵化后直接吃奶酪长大成为活蹦乱跳的蛆虫。吃的时候,要的就是有蛆虫蠕动的感觉,因为如果蛆虫不动,说明奶酪已经有毒,不可食用。这种奶酪,口感呢,绵软酥松,实在是别的奶酪不可比拟。
这样的食物还有很多,例如瑞典的鲱鱼罐头、冰岛干鲨、日本生鱼片,就连我们中国,也是数不胜数,例如松花蛋、臭豆腐、活珠子、虾酱。
连臭得惊天地泣鬼神的食物,都可以端上餐桌成为美食,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,是什么让我们压下了心头涌上来的恶心感,还能够美吱吱地将它们送入嘴中?
二、潜藏于人类饮食基因中的源饪崇拜
其实,秘密就是源饪。所谓源饪,就是以水、空气、阳光等为要素,为达到安全、营养、味美的要求,大自然自发创造,辅以人工调节的饮食制熟体系。
这里,大自然的自发创造,使食品具有自然的风味是我们对其趋之若鹜的核心。这就好比在中国,老子说“味无味”,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是什么?就是没有味道的味道。没有味道又是什么味道?就是食物本来的味道,自然的味道,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。而“无味”就是要求我们不妄作为,顺其自然,不违背客观规律,遵循客观规律,最终将自然的生机和精神呈现给消费者。因为我们人是自然的产物,如同草木一般,我们的生命冥冥之中都需要与自然合拍。但我们又不能不加创造,毕竟每种原料中固有的味是不能满足人体的健康和口味需要的。而源饪就是认识到了原料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,找到了其中的规律,因此才得以让人们无论美丑,都能“甘之若怡”。
源饪的核心媒介是什么?是水。水在常温状态下无色、无味。结构是角形的,键角是极性分子,因此水是很好的溶剂。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,每个水分子至多能与其他4个水分子形成四面体,具有粘性小、高热容和表面张力的特性,并且在低温状态下会形成冰,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水能在制熟体系中被单独广泛利用。
(水分子结构,图片来源于网络)
综合起来,源饪便从人类有记忆之始,便成为我们习以惯之,却又被隐性崇拜的一大饮食基因。而实际上,不仅我们古代有很多“源饪”的思想框架,例如老子的“味无味”,就连我们的饮食结构,也是水先火后的。
对中国人来讲,真正的烹饪就是从用水开始的,而没经过水作用的算不上是正式的饮食。深入本质,中餐不过是“以水制火”。你看,烹饪的“饪”,“壬”的五行属水,加食部,代表的就是以水为主的制熟技术体系。
原始时代的人们,曾经将食物拿来直接在火上燎,曰“燔”。将食物包裹起来烤,曰“炮”。将食物挂起来连熏带烤,曰“炙”。但是人们发现,用火烤的食物太干,燔炙皆不好,唯有“炮”比较适合,就是用稀泥把食物包裹起来烤。所以厨房、厨师叫“疱厨”“疱人”都是从“炮”衍生的,也可见“水先于火”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。
再后来,人们想到把水装起来,用火直接烧,这样便诞生了煮法。而装水的容器叫鼎、鬲。这种装置的原理就是用薄壁分隔,水在上火在下,水不断吸收火的热量,通过对流作用,把热量传递给原料,原料再通过传导,使内外部的温度逐步平衡,从而使原料不断升温直到成熟。后来的蒸法、炖法、涮法、熘法、煨法、汆法、焖法等也都是此理。
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,人们又发现水在发生水解或美拉德反应时,可使原料去腥增香,增加风味,断生成熟。烹饪原料中有些有害、有毒的物质也可在水中溶解或被水解而去除。因此,人们慢慢把一些食物的制熟,把水与火剥离开来,将水单独利用,于是又有了发酵、冷冻等特殊的源饪制熟技术。
对此,中国先哲多有论述,例如先秦高贤老子说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管子在 《管子·水地》中说:“准也者,五叠之宗也。素也者, 五色之质也。淡也者,五味之中也。是以水者,万物之准也,诸生之淡也,违非得失之质也。”伊尹也说:“凡味之本,水最为始。五味三材,九沸九变,……故久而不弊,熟而不烂,甘而不浓,肥而不腻。”
可见,在人类的饮食基因中,我们虽然无意识,但却冥冥之中无一人不在追求着饮食的自然与生命的契合,而源饪正好应了天开味境之说,这是火烹最无法与源饪相比拟的。
下集更精彩,敬请关注猎户君《源饪是什么?世间美食,居然是95%的源饪+5%的烹饪》之《发酵篇》。
宝宝起名私人定制,添加 微信:akfc8800 备注:取名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angluedu.com/2667.html